2023年教师节前夕,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,首次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,回应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主题,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引和遵循。今年两会期间,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“新质生产力”成为热词,随后“新质思想政治工作能力”便迅速出现在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课题指南中。面对当前高校育人对象的显著变化、信息的加速迭代、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、生活方式的日趋多样等时代特点,要落实好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,应当在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内涵的基础上,聚焦思政工作铸魂育人的工作目标,主动重塑工作样态,走出强制灌输和空洞说教的传统模式,推动思政工作的精准化供给、可视化呈现、互动化传播及差异化引导,不断提升新质思想政治工作能力。

一、坚持一种立场,始终葆有教育家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
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提升新质思想政治工作能力,需要始终葆有心有大我、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和言为士则、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,坚定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立场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,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”。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人民立场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立场,树牢以学生为本的理念,做到一切为了学生,为了一切的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。大学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对象,也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参与主体。在新时代背景下,提升新质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根本立场,将大学生视为具有主体地位的教育参与者,尊重他们的独立主体、独立个性、独立思想和独立诉求,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思政教育的主动性、积极性和创新性,使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自我教育。用我们的学识、阅历、经验点燃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望,引导学生全面健康成长,切实提升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参与感、需求感与获得感,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。
二、树立两种思维,深刻理解教育家的育人智慧和躬耕态度
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提升新质思想政治工作能力,需要深刻理解启智润心、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和勤学笃行、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,在育人工作中树立“精准思政”和“创新整合”两种工作思维。精准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,是坚持精准思维、实现精准育人的教育实践方法,要求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角度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供给。针对不同学生及其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,精准思政致力于扩展学生多元需求,主动提供适应学生发展需要、满足其成长渴望的多元教育内容。创新整合则是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要素的整理、多资源的重组和各模式的重构,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现有基础上,达到更精准地关注学生、更高效地开展思政教育,进而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,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、规范化、精细化水平,努力帮助每名学生都能成为“最好的自己”。
三、增强三种能力,牢固树立教育家的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
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提升新质思想政治工作能力,需要牢固树立乐教爱生、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和胸怀天下、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,增强政治引领、网络思政、协同育人三种能力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刻指出:“加强对广大青年的政治引领,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坚持党的领导,听党话、跟党走”。政治引领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。我们要在思政工作中自觉增强职业使命的角色认同、加强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提升,创新政治引领工作的方式方法,切实提高政治引领力。适应新形势,网络思政也要与时俱进。高校教育工作者需重视社交网络平台,提升工作时效性,强化主题选择能力、关键词提取能力、议题发布时机选择能力、网络舆情监测分析能力,加强对社会热点、政治话题的敏锐度,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,促进网络思政教育的科学化和时代化。协同育人是要不断凝聚校内各部门思想共识与实际诉求,整合育人资源,充分发挥各育人主体优势,有效激发思政教育的内生力和创造力,形成强大的向心力,以集体的力量为思政工作提供帮扶引导和综合性支撑,使学校思政教育更具关爱、更有温度,进一步丰富其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