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:“心有大我、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,言为士则、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,启智润心、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,勤学笃行、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,乐教爱生、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,胸怀天下、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”。这一阐释,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。教育家精神是教师队伍建设的“根”与“魂”,培育和践行教育家精神,是新时代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的使命与担当,更是我们作为天商人,在新时代背景下奋发有为、砥砺前行的内在动力与行动指南。

一、以如切如磋、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,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
弘扬教育家精神,需要我们立足三尺讲台,勤练基本功,持续提升授课水平,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实现人生价值与责任担当。作为高校教师,我们要时刻牢记自身职责使命,坚持“教”之主阵地,倾心教书育人事业,让教书的甘霖浸润每一个心灵。我们应将追求教学上的尽善尽美与自身求学和工作经验相结合,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先进的教学理念、学科知识交叉融合,构建“知识传授、价值塑造、思维引领、能力培养”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,致力于打造具有高阶性、创新性、挑战性的大学课程,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、敢担当、能吃苦、肯奋斗的有为青年,为他们打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基础。
弘扬教育家精神,就要秉持躬耕态度,研究真问题、追求真学问,服务科技自立自强,在提升自身能力的过程中,同步托举学子向上攀登。打铁还需自身硬,唯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,方能具备使学生信服的感召力。在自我精进与成长的道路上,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、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。我们要始终坚持以“学”为另一主战场,为学生搭建向上的台阶,助力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。教育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,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和支持者。我们通过精心设计课程、活动和实践,为学生提供一个个向上的台阶,这些台阶涵盖知识的积累,也涉及技能的提升,更关乎情感、态度和价值观上的成熟。我们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,为他们量身定制成长路径,引领学生逐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。
二、以勤学笃行、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,集中精力潜心学术和应用创新
弘扬教育家精神,就要始终秉持追求卓越、追求长远、追求原创的态度,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为建成教育强国、科技强国、人才强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。在学术和应用创新的道路上,只有不断学习,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。勤学,不仅是自己能力提升的阶梯,更是对学术和创新的尊重;笃行,则是以脚踏实地之姿,将知识之光转化为实践之果,奋力推进科技与社会的进步车轮。在求是的基础上,勇于提出新思维、新路径、新技术,以全力以赴、全神贯注的精神状态,铸就工作的高效与卓越。
弘扬教育家精神,就要把服务国家需求作为最高追求,不断探寻科技新道路、拓展学术新边界,为经济社会特别是产业提供革新提供有力支撑,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。立足学术研究的前沿,我们应精准对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,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,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,让高校科研和社会企业发展在成果转化中“双向奔赴”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科技创新、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”的重要论述精神,在开发和优化学校教育资源的同时,积极加强同社会资源的交流与共享,通过科普活动为政府、企业、高校以及行业协会等多方主体搭建交流互动的桥梁,努力构建“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、互相促进、共同提高”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新格局。
三、以涵养启智润心、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,让每个学生都绽放光彩
弘扬教育家精神,就要深入把握教育教学规律、追求教育艺术,尊重学生、信任学生、了解学生、激励学生,才能因材施教,做到“润物细无声”。在当今多元化与快速发展的时代,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,更是灵魂的启迪与个性的滋养。涵养,是心灵的沃土,它滋养着学生的品德与情感,使之在爱与尊重中茁壮成长。启智,则是点燃智慧的火花,鼓励学生探索未知,勇于质疑,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在知识的海洋里,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,享受探索的乐趣。润心,意味着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情感需求,通过心理辅导、团队建设等活动,为他们提供心灵的慰藉与支持。一个健康的心态是成就未来的基石,只有内心充满阳光,才能照亮前行的道路。
因材施教,是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,根据他们的兴趣、能力和潜力,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和发展路径。我们应成为学生的引路人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者,用心去发现并激发每个学生的闪光点。校园是孕育梦想、成就未来的摇篮,每个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自信,释放潜能,最终如同万花筒中的每一片花瓣,虽形态各异,却共同绽放出绚烂多彩的光芒,照亮彼此,也照亮这个世界。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;教育大计,教师为本,弘扬教育家精神,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、陶冶道德情操、涵养扎实学识、勤修仁爱之心,以“躬耕教坛、强国有我”的志向和抱负,更好肩负起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崇高使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