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2月,春寒料峭,但新疆和田学院的校园里却暖意融融。天津商业大学的三位银龄教师:贾国华、陶永清、林旭辉,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和对新疆和田学院师生的深情厚谊,如期赴约,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征程。这三位教师虽已退休,但“退休不退志,支教献余热”,他们积极响应国家“银龄教师支援边疆教育”的号召,放弃了安逸的退休生活,主动请缨前往新疆和田学院,毅然决然地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,为当地大学生带去知识,用实际行动践行着“教育援疆”的使命。

贾国华于新疆和田学院授课现场
贾国华,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教师,他坚守思政课讲台30余载,甘当“燃灯者”,为无数天商学子指引了人生方向。在新疆和田学院,他为本科生教授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”课程。在课堂上,他注重将理论概述与实际事件相结合,采用互动式、启发式教学方法,用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,引导学生深入思考,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,旨在帮助学生筑牢思想根基。他还积极参与新疆和田学院的思政教育研究工作,与当地教师团队开展深入交流,“传帮带”为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科研工作经验,并针对边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提出了宝贵建议,用实际行动践行“跨越千里育新人,思政教育润边疆”的承诺。

陶永清于新疆和田学院授课现场
陶永清,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退休教师。三尺讲台、三十八载,他勤耕不辍,以心血为墨、以智慧为笔,为一届又一届学子书写璀璨人生。近日,他来到新疆和田学院,在"果蔬加工技术" 的课堂上,他的教案里藏着新疆的四季:春季的库尔勒香梨汁褐变控制、盛夏的伽师瓜冻干实验、深秋的和田石榴酒发酵,每个案例都带着泥土的芬芳。从加工流程图的拆解,到配方分组改良,再到加工新技术新设备线上浏览参观的授课方式,让枯燥的 HACCP 体系变成可触摸的鲜活知识。课余时间,他的办公室成了 "学科与专业建设会客厅"。与青年教师共同探讨科研选题如何与企业需求相融入,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如何用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。 "教育是最长情的陪伴。"38 年前在天津商业大学种下的第一颗种子,如今在边疆绽放。当陶老师整理着多年积累的教学科研资料,准备开启新一年的支教时,窗外的杏树正抽出新芽,每一片嫩叶都在书写着:最好的课堂,永远在祖国需要的地方。

林旭辉于新疆和田学院授课现场
林旭辉,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退休教师,从教三十余载,他深耕食品专业产教领域,以扎实的工匠精神和无私的教育热情成为“良匠之师”。他精心设计课程内容,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系统讲解了粮油原料特性、加工工艺、产品开发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,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。在课堂教学工作中,采用案例教学、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,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案例。他结合新疆特色粮油资源,如小麦、玉米、葵花籽等,设计了系列实验课程,带领学生动手操作,掌握粮油加工的核心技术,激发了学生们浓厚兴趣及学习热情。
“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”。三位银龄教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奉献、友爱、互助、进步”的志愿精神,为边疆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。他们的支教故事,不仅是个人教育情怀的生动体现,更是新时代教育援疆事业的缩影。他们的支教故事,将永远铭刻在天山南北这片热土上,相信在他们的带动下,会有更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投身边疆教育事业,为祖国边疆的发展贡献力量!